先进光电仪器与应用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

文章来源: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发布时间:2019-07-26  |  【打印】 【关闭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112期交叉学科论坛先进光电仪器与应用研讨会715日在沪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贾平研究员担任会议主席,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章文俊介绍了交叉学科论坛的背景并致辞。 

  论坛旨在为光电仪器的研发者和精准农林与环境监测的应用者搭建交流平台,梳理精准农林与环境监测中亟需研发的先进光电仪器,解决“卡脖子”难题。中科院上海植生所、遗传发育所、长春光机所、上海技物所、上海光机所、西安光机所、安徽光机所、南京土壤所、南京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60人参加了会议。 

  聚焦农业生产、作物安全方面的需求与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院士作了《基于基因组学的水稻遗传学研究》主题报告。他指出当前在水稻表型与基因测序方面,主要使用的高端仪器都靠进口,价格高昂,且维护成本高。期待国内可自主研发相关光电仪器,为水稻的基因精确测序、关联分析、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降雨强研究员指出,精准获取高分辨率时空表型是后基因组时代的瓶颈,我国虽已经逐步开展了表型组学设备的引进和研发工作,但主流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及其装备都被国外进口产品垄断,急需自主可控的高端光电仪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朱明东研究员认为进口仪器难以适应中国水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已成为我国水稻产业精细化、规模化发展的阻碍;他还介绍了水稻种子活力无损检测关键技术的进展情况。 

  作为光电仪器的研制方,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王跃明研究员针对植株表型和生长环境监测对科学高效育种光电装备的需求,提出研制植株表型光电系统建议,发展基于光谱、红外、激光等技术的高端光电仪器对植株生长内外要素机理全面精确表型,实现精确高效育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谭鑫研究员指出,霉菌毒素的污染对农业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亟需研发霉菌类污染物在位检测及脱毒处理一体化装备,解决我国小麦赤霉病检测技术难题,进一步具备覆盖已知霉菌毒素的90%以上普查检测及分级处理能力。 

  下午的会议侧重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高端光电仪器需求与挑战。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谢品华研究员介绍了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以及该所在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领域的主要进展,面向环境质量、环境安全和面向环境变化、精准溯源监测的需求,提出水体放射性核素在线监测预警装备等发展建议。 

  南京农业大学蔡亚非教授聚焦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畜牧场环境监测有效平台的建设需求。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万雄研究员针对我国生态养殖智能环境感知及调控的需求,建议发展在线高通量多模态危害物质监测装备,以满足对重金属、氮等有机物、悬浮物、抗生素等危害物质的在线高精度监测。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黄立华研究员结合本所研究基础,认为先进激光技术将在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发展激光浮游菌粒子计数器和飞秒激光技术在远程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等。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顾明剑研究员通过比对分析各种现有的监测技术优缺点,提出针对危害气体现场实时监测预警的体系化协同物联装备研制设想,充分发挥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的优势,实现广域全天候远程非接触在线实时高效的预警监测。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丁雷所长、孙胜利副所长,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陈卫标副所长等专家进行了主旨发言,与会代表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通过用户和研制单位的思想碰撞,认为高端光电仪器装备及关键核心器件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攻克先进光电仪器装备并引领发展,实现关键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针对粮食安全、精准农林、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对光电仪器装备的迫切需求,亟需研制高精度植株表型光电装备、保障粮食安全的先进光电装备、危害气体实时监测预警装备和多元多模态危害物质在线高通量监测装备等,解决“卡脖子”难题,实现高端光电仪器装备在农林环保领域的自主可控。   

会议现场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