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出271个项目,上海获58项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1-23  |  【打印】 【关闭

  

  1月8日,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合计280项(人)[2016年为287项(人)],其中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2016年为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2016年为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2016年为17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7人(2016年为6人),授奖总数比2016年减少7项,比2015年减少22项[2015年总数302项(人)]。

  2017年度上海市共有58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16年为52项),获奖总数比2016年增加了6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20.7%,是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第一次突破20%,也是连续第16年获奖比例超过10%。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侯云德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奖中,一等奖2项,“聚集诱导发光”,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学;“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李家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国家技术发明奖中,一等奖4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特等奖3项,“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由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完成;“以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完成;另外一项为专用项目。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3项)。

  上海共有58项获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衡量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聚焦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目标,上海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依托自身综合优势和开放优势,充分调动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涌现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闪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殿堂。

  2017年度上海市共有58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16年为52项),获奖总数比2016年增加了6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20.7%,是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第一次突破20%,也是连续第16年获奖比例超过10%。其中,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其中,牵头完成3项),占全国3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的17.1%;国家技术发明奖11项(其中,牵头完成5项),占全国6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的16.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9项(其中,牵头完成13项),占全国17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人,占全国的28.6%。

  在高等级奖项中,2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参与1项;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上海参与2项;2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牵头完成1项,参与完成2项。

  基础研究优势充分显现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也是创新链条的起点。上海紧密围绕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和本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在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实验室建设、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有特色的工作,在国家基础研究的整体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市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游书力研究员领衔完成的“芳香化合物立体及对映选择性直接转化新策略”项目,围绕芳香化合物立体及对映选择性直接转化这一挑战性课题,提出了“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CADA)”概念,发展了系列新配体、反应和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多个天然产物全合成,为芳香化合物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6个配体授权Strem、百灵威和大赛璐等国际试剂公司全球销售,被同行广泛应用。

  据上海有机所游书力研究员介绍,该项目基于芳香化合物立体及对映选择性直接转化发展了一系列新配体、新反应和新概念,被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中国等国家30多个课题组应用于发展新催化体系和新反应方法。这些结果极大地促进了芳香化合物选择性转化新反应发现,推动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

  形成一批重要高端装备和制造业等产业升级关键核心技术

  上海注重服务国家发展全局,并以此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牵头完成的“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历经十余年的持续创新,首创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流程S-MTO技术,并实现工业转化。已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60件、国际发明专利23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流程MTO技术国家。

  “石油是乙烯、丙烯的主要生产原料,而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处于高位,2016年达60%以上。”据该项目完成人之一刘红星博士介绍,“乙烯、丙烯是化学工业的基石。我国富煤少油,预计2025年煤制烯烃将达到烯烃总产能的26%,发展煤制烯烃(MTO)可减少对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MTO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有高选择性催化剂、高时空收率的流化床反应工程与工艺、高回收率的烯烃分离工艺。”

  科技创新为生命健康等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2017年的获奖项目中,公众普遍关注的医疗卫生、工程建设等方面涌现了大量优秀成果。这些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保障百姓身体健康、便捷百姓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玉社研究员领衔的“国家1.1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针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存在的光毒性、心脏毒性等缺陷,通过合理药物设计,采用结构优化的策略,最终研发出具有新颖化学结构(NCE)、疗效和安全性更好的1.1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成为第一个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氟喹诺酮类抗菌新药。

  盐酸安妥沙星上市后已惠及患者超过100万人次,对保障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盐酸安妥沙星经济效益显著,据上海药物所杨玉社研究员介绍,截至2016年底,已在重庆、福建等22个省市150多家医院销售,加入广东、福建等11省市地方医保目录,销售超过282万盒,销售额近2.35亿元,惠及患者超过100万人次。

  (原载于:澎湃新闻,2018年1月8日,记者 臧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