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把“最强创造力”用于本土创新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1-26  |  【打印】 【关闭

  

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由两位从未出过国的青年科学家完成,蒲慕明院士呼吁

——把“最强创造力”用于本土创新

  1月25日凌晨起,诞生于上海的两只雌性食蟹猴“中中”和“华华”在全球生命科学界引发轰动——这是世界上首次用体细胞成功克隆出非人灵长类动物,它们的诞生将有望开启新药研发试验和脑科学研究的“灵长类时代”。

  在世界级成果刷屏的背后,更值得回味的是,取得这一重大突破的两位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和博士生刘真,都是从未喝过“洋墨水”的本土人才。

  “如果他们出国,反而没有机会做出如此具有震撼力的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所所长蒲慕明说,因为世界上很多一流实验室都已断言,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根本不可能”,不会再去尝试。“科学从不缺乏重大创新的机遇,要看我们的科学家是否有足够的胆量去尝试挑战。”他说,中国的科研条件已经不比国外差,是时候调整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留在国内做博士后,把他们的“最强创造力”用在中国创新上。

  科学家要争做“举旗帜的导游”而非“游客” 

  “我们的领先优势只有一年,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利用体细胞克隆猴技术构建起真正有用的疾病模型。”距离论文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还不到24小时,蒲慕明就已经开始担心同行的追赶。

  “我们并不以研究克隆动物见长,只是为了解决脑科学研究的动物模型,才下决心挑战这个世界级难题。所以谁也没想到我们会冒出来。”他说,论文一发表,世界上克隆领域的很多一流实验室就会马上行动起来,投入大量资源跟进。所以,尽管在非人灵长类克隆方面,中国以“黑马”的姿态暂时领先,却还是很容易被超越——只有不断领先,才能最终确立领跑地位。

  蒲慕明是国际神经科学界的大神级人物。早在1999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将他邀请回国,组建与国际接轨的全新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从神经所创建第一天起到现在,我当了18年所长,感觉压力越来越大。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建一所世界一流的研究所。”蒲慕明说,神经所在世界上的确已经相当有名,但要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领跑者,必须要有不断产生重大突破的持续创新力。

  何为重大突破?开创新的研究领域,或者在现有领域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都是如此。每个科研领域都有众所周知的重大未解难题,能在一个领域不断产生重大突破,才是该领域的领跑者。

  在蒲慕明看来,现在中国科学家更多在做增量式、渐进式创新,这些研究虽然也能在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但还不足以在世界科学界为中国奠定领跑地位。

  “这些研究者就像游客,跟着导游来到一处风景名胜,他们拍照、探索的范围十分有限,根本不会超出导游限定的范围。当导游旗帜一挥,他们又会跟去下一个景点。”蒲慕明说,我们应该鼓励每个科学家都争取做“举旗帜的导游”,而不是“游客”,最好是做发现新景点、新路线的探险者——这需要胆识。

  放眼全球,中国的科研环境已相当不错,人才也有一定积累。蒲慕明认为,要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做出突破性工作,中国科学家还需要更多胆识,敢于承担冒险失败的挫折。

  研究专门政策,吸引优秀青年留在国内做博士后 

  2012年,当蒲慕明将攻克体细胞克隆猴的任务交给孙强时,孙强认为成功的希望并不大,但他还是接下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开始了艰难探索。当时,他的学生刘真还只是一名二年级的硕士生。2016年,刘真博士毕业时,已经因自闭症猴子的研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原本,以这样的条件,申请世界上任何一个一流实验室的博士后,他都可以顺利成行。而刘真却决定留在神经所位于苏州西山的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与导师孙强一起挑战这个世界级难题。

  蒲慕明说,刘真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无论多好的实验室,都不会把一个风险如此巨大的课题,交给一个初来乍到的博士后去做。不过,为了让刘真能够安心留下,神经所特事特办,给了他超出一般博士后的优厚待遇。

  提到这点,蒲慕明呼吁国家在“青年人才”计划之外,专门为吸引优秀青年留在国内做博士后,研究专门的人才政策。他说,现在优秀的博士生总希望能够去国外优秀实验室,然后作为“青年人才”被引进回国,这样就能获得更好的学术地位和待遇,而这等于让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将生命中最旺盛的创新精力发挥在了祖国之外。“为什么我们不能让他们留在国内呢? 我敢说,如果没有中国留学生,美国很多实验室的创新活力都将打折。”

  作为一线科研主力,博士生、博士后的水平往往决定了一次科研冲锋的成败。孙强说,仅仅为卵母细胞去核这一个步骤,刘真就苦练了一年半,如今他可以在闪烁的偏振光源下,只用52秒就以极小的损伤为6个卵母细胞去核,还能在15秒内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卵母细胞内——在这项技术上,他绝对算得上世界冠军。蒲慕明不止一次称赞:“他的一双巧手,绝对是实验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据悉,神经所已经准备开设培训班,为未来大量制备体细胞克隆猴储备技术人才,将刘真的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非人灵长类的“杰克逊实验室”将在中国诞生 

  成立于1929年的美国“杰克逊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大的模式动物研发基地和销售公司,它为国际生物学界培养并出售7000多种基因编辑小鼠品系。蒲慕明说,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使我国有可能建立非人灵长类的“杰克逊实验室”。

  “再过几个月,上海就将成立国际灵长类研究中心。”蒲慕明说,这将开辟出一个全新领域,并发展出独一无二的产业链,为全球提供各种实验猴模型。由于解决了灵长类模式动物的关键技术难题,由中国发起的“灵长类大脑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也有望正式提出。

  蒲慕明认为,目前生命科学界最大的挑战就是,建立有效的攻关团队,每个成员必须把团队攻关任务和目标置于个人得失之上。体细胞克隆猴五年攻关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孙强领导了一支精诚合作、刻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团队。

  的确,如果离开十几位尽心尽责的兽医、护理员,“中华”姐妹可能就难以诞生。给猴子接生,工作量一点也不小。而且,它们产程发动往往在下半夜,如不能及时助产,母猴就可能因为身体虚弱而难产,或因无力抱起幼崽而导致其冻死。为了不让任何一只如国宝般珍贵的体细胞克隆猴幼崽临产夭折,他们坚持24小时值守。“如果他们去宠物医院,收入能提升好几倍,但他们还是坚守在西山猴场。”孙强说,那里条件十分艰苦,十几个人轮流买菜做饭,忙起来连春节也不能回家。

  蒲慕明相信,有了这样的团队合作精神,未来中国一定有希望能主导、引领好国际大科学计划。

  (原载于《文汇报》 2018-01-26 07版,记者 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