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党建与科学文化 > 党建动态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暨“报国讲坛”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60周年专场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25-09-05 【字体: 】【打印】 【关闭

9月4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暨上海分院“报国讲坛”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60周年专场活动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李林作《结晶映甲子 初心照未来——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六十周年》专题报告,回顾了老一辈科学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取得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历程,并系统梳理了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

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诞生于上海市岳阳路的“320大院”。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前身之一)、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三家单位协同攻关,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1958年12月,在世界上首个蛋白质胰岛素一级结构测定3年后,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正式确定。面对这个科学问题的“无人区”,王应睐、邹承鲁、钮经义等老一辈科学家们没有退缩,抱着“人工合成胰岛素100年也要搞下去”的决心,开始了长达7年时间的探索。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代代相传薪火不灭,在新时代与国家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更加熠熠生辉。”李林指出,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攻关过程,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敢于挑战生命科学前沿里程碑式研究的创新自信与科学雄心,而每个人都对贯穿研究全程的“胰岛素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李林认为“胰岛素精神”可以从两种角度进行阐释:其一是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创新胆略,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家国情怀,凝聚专家、汇集众智的学术民主,团结奋进、协同攻关的合作氛围,严谨求实、突破难点的顽强意志,原始探索、静水流深的科研环境;其二是“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八字箴言,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所训相一致。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表示,科学探索与革命探索本自同源,科学家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科技战线上的生动体现。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举办此次活动意义非凡,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之间血脉相连的红色基因。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党委负责人刘小龙表示,在新的赶考路上,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职责,将个人追求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姿态和更加坚实的步伐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关键性重大成果。

中国科学报社副总编辑肖洁表示,“胰岛素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优良传统,是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是集中优势、集体攻关的科研组织经验。

上海分院纪检组组长、分党组成员,沪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孔朝晖指出,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同样要拿出当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劲头,勇闯无人区,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主办,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中国科学报社协办。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胡金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党委书记王东等领导与来自上海分院系统相关单位和上海科技党委机关干部职工代表,以及一线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代表在现场参加活动。《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网、中国网、科学网等媒体平台进行在线直播,中国科学院各院属单位与社会公众累计超60万人次通过线上渠道收看了此次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