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进展

福建物构所手性多孔有机笼创制及其对映识别应用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3-03 【字体: 】【打印】 【关闭

手性多孔有机笼(CPOCs)作为生物仿生封装体系的重要人工模拟物,在不对称催化、手性分离及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然而,传统手性笼的构建多依赖于有限的手性模块(如环己二胺、联萘二胺等),且手性杯芳烃衍生物作为前驱体构建CPOCs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如何开发新型手性模块并实现高效、可扩展的CPOCs创制,是该领域的重要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袁大强研究员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期刊发表了题为“Phenol[4]arenes: Excellent Macrocyclic Precursors for Constructing Chiral Porous Organic Cag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通过克级规模合成新型手性杯[4]芳烃衍生物——苯酚[4]芳烃(PC[4]A),并以其为前驱体构建了两种具有超大空腔的手性多孔有机笼(CPOCs),实现了氨基酸对映体的高效识别。研究团队通过引入(1S-樟脑酸酯作为手性拆分剂,成功获得对映体纯度>99.9%(+)-(P)-PC[4]A(-)-(M)-PC[4]A,产率分别达96%92%。进一步通过Duff反应对PC[4]A进行四甲酰化修饰,获得手性构筑单元PC[4]ACHO,并与双/三氨基三苯胺单体通过动态亚胺键自组装,成功制备了[2+4]灯笼状和[6+8]截角八面体两种CPOCs。单晶X射线衍射证实,[6+8]笼状结构内部直径达3.1 nm,空腔体积约5300 ų,脱溶剂后比表面积高达1300 m² g⁻¹,创同类手性笼尺寸纪录。

研究表明,这些CPOCs展现出优异的手性继承性与稳定性:圆二色光谱(CD)显示其手性信号与PC[4]A前驱体呈镜像对称;热重分析表明材料在氮气中可稳定至410 ℃。更重要的是,基于三苯胺单元的荧光特性与手性空腔的协同作用,CPOCs实现了对氨基酸对映体的高效识别。以苯丙氨酸为例,[6+8]笼状结构对L/D型对映体的选择性因子(EF值)达6.47,显著优于多数金属有机框架(MOFs)和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机理分析表明,笼内丰富的氧/氮位点与手性空腔可通过氢键和C-H···π作用差异化结合氨基酸异构体,触发荧光强度差异响应。研究人员进一步构建了CPOC-P2@PVC复合薄膜,实现了手性氨基酸的可视化快速检测。

该研究突破了手性杯芳烃衍生物难以规模化制备的瓶颈,其中“模块化手性继承”策略构建超大尺寸CPOCs,为手性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范式。这一成果不仅推动了手性超分子材料在医药分离等领域的应用,也为开发新型仿生封装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手性多孔有机笼的构筑

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福建物构所仇凤磊硕士、张鑫婷硕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福建物构所苏孔钊研究员、袁大强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4c16508

(袁大强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