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多项成果获第十九届工博会嘉奖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7-11-07  |  【打印】 【关闭

  

11月7日,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开展。

中科院展区围绕科技与未来”的主题, 由前沿技术区(重大科技项目核心区、石墨烯新材料技术)、创新产品区(智能制造、智能信息、智能未来、新零售、新能源与环境等主题产品区)、科技服务平台区等板块组成,集中展示了来自23家院属相关单位的67个项目。 

在11月6日举行的颁奖仪式上,中科院多项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获得嘉奖。

其中,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发的“碳排放大数据系统”获得金奖。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带来的“系列规格撬装式天然气液化装置技术”以及中国科学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出品的“面向燃料电池和传感器应用的纳米结构电催化剂”获得银奖。

“碳排放大数据系统”利用全球天地一体化碳数据信息处理分析的最新技术手段,结合卫星数据、地面监测、网格化排放清单及融合同化后的碳运移规律,对中国各地的年碳排放量与强度、低碳发展现状指数评估、全球主要国家的碳排放核算结果以及及国际贸易间的碳足迹往来进行可视化分析与集中展示。

“系列规格撬装式天然气液化装置技术”针对我国天然气大量偏散孤立分布,亟需发展更为灵活集输方式的现状,成功研发了日液化五千至十万标方的“系列规格撬装式天然气液化装置技术”,比国内外同等规格装置效率高20%以上。

“面向燃料电池和传感器应用的纳米结构电催化剂”适用于氢-氧质子交换膜电池、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等,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末端牵引式上肢康复评估与训练系统” 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主持研发,是一款主要针对脑中风患者的上肢康复评估与训练系统。它不仅帮助患者实现功能导向运动,而且将依据人类肢体发育规律,融合临床实验,提出康复训练计划与评估体系,提升患者上肢日常生活能力。该项目已获得11项发明专利,样机已获得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认证。

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带来的“空间冷原子钟”项目将激光冷却技术和空间微重力环境结合,是目前在空间运行的精度最高的原子钟。作为“天宫二号”的乘客,它已在太空翱翔一年多,并成功完成在轨试验。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赵千钧一行,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瞿荣辉的陪同下,莅临中科院展区视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