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召开 上海58项科技成果获奖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1-23  |  【打印】 【关闭

  

  1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80项(人),最高科学技术奖颁予王泽山院士和侯云德院士。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7人。授奖总数比2016年减少7项,比2015年减少22项。 

  尽管,国家科技奖奖项相应减少,但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却涌现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2017年度上海市共有58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较2016年增加了6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20.7%,是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第一次突破20%!也是连续第16年获奖比例超过10% 

  其中,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6项(牵头完成3项),占全国3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的17.1%;国家技术发明奖11项(牵头完成5项),占全国6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的16.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9项(牵头完成13项),占全国17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22.9% 

  此外,在高等级奖项中,2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参与1项;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上海参与2项;2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牵头完成1项,参与完成2项。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也是创新链条的起点。上海在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实验室建设、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有特色的工作,在国家基础研究的整体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游书力研究员领衔完成的“芳香化合物立体及对映选择性直接转化新策略”项目,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研究员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韩斌研究员创新性开发完善了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复杂性状相关基因的高效鉴定有新的突破。 

  同时,上海前瞻布局,服务国家,立足产业,形成一批重要的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谢在库教授级高工领衔的"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流程MTO技术国家;上海交通大学陈明教授领衔的 “高效切削刀具设计、制备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围绕高效切削刀具设计、制备与应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形成40项发明专利,满足了难加工零件对高效切削刀具长寿命的要求。 

  信息技术领域,上海交通大学谷大武教授领衔的“密码芯片系统的攻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解决了密码芯片系统攻防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新材料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胡丽丽研究员领衔的"大尺寸高性能磷酸盐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独立自主攻克了国际上公认难度极高的大尺寸高性能磷酸盐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系列关键工艺技术难题;新能源领域,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晓秋教授级高工领衔的“低能耗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乘用车领域长期跟随国外技术的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上海市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2017年的获奖项目中,公众普遍关注的医疗卫生、工程建设等方面涌现了大量优秀成果。这些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保障百姓身体健康、便捷百姓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命健康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玉社研究员领衔的“国家1.1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成为第一个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氟喹诺酮类抗菌新药,已进入北京、重庆、福建等22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家医院和医疗机构使用,使100余万人次受益;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常兆华教授领衔的“大血管覆膜支架系列产品关键技术开发及大规模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成功突破超薄覆膜材料的制造和应用瓶颈制约,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自主生产覆膜支架核心材料的国家,已救治危重患者达50000余人。 

  在工程建设领域, 同济大学李国强教授领衔的“消能-承载双功能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创造性地发明了消能-承载双功能金属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引领我国一跃成为金属消能减震技术应用最多的国家;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亓立刚高级工程师领衔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力学试验与发射测试厂房建造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为2016年长征7/5号运载火箭的成功首飞提供了可靠保障,为我国航天建设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原载于人民网上海频道,2018年1月8日,记者:葛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