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科学》:施一公小组发表大肠杆菌肠道毒性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09-06-15 【字体: 】【打印】 【关闭

     据生物通消息,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结构生物学中心施一公教授在5月28日在线版的《科学》(Science)上发表结构生物学研究成果“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an Amino Acid Antiporter”。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施一公教授,其他参与者工作单位都是清华大学。这是施一公在中国实验室发表的首篇Science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大肠杆菌的肠道毒性,大肠杆菌O157的肠道致病性主要依赖于细菌内的耐酸性系统,依靠这一系统,大肠杆菌能在PH偏酸的胃中生存。在耐酸系统中,主要依靠一种精氨酸依赖性的反向转运体(antiporter)。
    
     施一公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主要研究大肠杆菌O157:H7的反向转运体AdiC的晶体结构。对AdiC的结构分析表明,AdiC结构保守,还获得了AdiC的配体结合残基结构。对分析耐酸系统中的反向转运体的功能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