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中科院将试点“创新2020” 启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发布时间:2010-01-27 【字体: 】【打印】 【关闭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中科院2009年实施了“应对金融危机支撑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组织推广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200余项,使地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403.5亿元。
 
据介绍,2009年中科院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与成果推广,重点关注对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成果转化,推广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203项。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地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达到1403.5亿元,同比增长45.6%;利税217亿元,同比增长60.7%。
 
中科院还积极组织科研力量服务区域和企业发展。2009年中科院660余个研发团队与企业结成对口战略联盟,共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为企业产品结构和技术研发能力提升提供支撑。中科院还组织开展了对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厦门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主要经济功能区的产业技术发展与结构调整需求调研,制定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合作规划纲要,与地方政府共建了佛山中心、唐山中心、南京中心、湖南中心、深圳中心、宁波中心、青岛中心、苏州中心、厦门中心等9个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截止到2009年,中科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科技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累计达798个,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
 
中科院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培训人才10.5万人。其中,联想学院培养出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374人;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培养转移转化人才1400余人;向浙江、广东等地派出科技特派员350余人。此外,通过实施“西部之光”、“东北之春”等人才培养计划,为地方、企业和大学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除了加强对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中科院在去年还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如四川灾后重建统一的宽带网络示范工程、“保面积、增单产”农业示范工程等,为国家灾后重建、粮食增产、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措施提供科技支撑。
 
2009年中科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在基础前沿研究方面,中科院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次证明iPS细胞的全能性,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十大医学突破之一;极大地提高了量子信息存储时间,向量子计算原理性实现迈出了关键一步;揭示水稻耐盐基因HAL3参与光调控植物发育的新机制,突破了传统的光受体调控机制的主流模式;发现维持神经元蛋白极性分布的一种新机制,为研究神经信号传导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首次揭示了一种信号蛋白在脊椎动物造血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预言了拓扑绝缘体这一新的量子形态,并为实验所证实;高温超导体机理研究取得新的重要突破;发现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硬骨鱼类化石,为早期鱼类的分化提供了新的确凿的最近时间校正点。
 
在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中科院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性应用取得突破,带动了信息技术产业与信息化的新一轮发展;全电动汽车及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实现多型车的整车集成和演示;成功完成“遥感六号”和“遥感八号”卫星主载荷研制并实现在轨稳定运行;成功开发世界首创的“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建成20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建设我国第一套单精度峰值超过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计算软硬件系统并投入应用;研制出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核心技术的国家。
 
在重大公益性研究方面,国家一类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获新药证书;首次阐明DEP1基因在水稻增产中的重要作用,为培育出更高产的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新途径;建成国际上第一个国家级地貌数据库共享系统,并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提出新的短期气候预测理论与方法,为提高我国关键区域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率提供了新途径。
 
中科院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对我国科技创新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据介绍,2009年中科院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上海光源完成建设并全面投入使用,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稳态强磁场装置等在建工程进展顺利。中科院还建成了我国第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科学考察船“实验1号”并投入使用。同时中科院多个大科学装置向国内外提供了优质开放的服务。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表示,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的区域和学科布局更加适应国家科技发展需要,已逐步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对国内外开放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国家研究基地。此外在大科学工程建设过程中,中科院凝聚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的国内工程建设和管理队伍。
 
据介绍,中科院今年还将积极推进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记者还了解到,为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工程,中科院已着手研究制定《知识创新工程2020:科技创新跨越方案》,今年将启动试点工作,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表示,这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定位是:围绕我国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建设,着力突破带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革命的前沿科学问题,着力突破保障普惠民生、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着力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是集科技攻关、战略队伍孕育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于一体,能够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的战略行动计划。
 
据了解,经过专家咨询评议,中科院将先行推动未来先进裂变核能、空间科学卫星、新一代煤炭低碳排放高效综合利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与应用、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等5个专项。
 
围绕有效组织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还将加强基础前沿交叉科学中心、战略高技术研发基地和中心、重大公益性科技综合研究基地和中心建设,坚持创新需求引领,立足学科交叉,形成开放联合合作的新体制,建立长期持续攻关的新机制。
 
此外,中科院还将创新体制机制与管理,重点建立符合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活动特点的科研活动组织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模式、科技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