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率先联合组建的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原中科院嘉兴中心),经过6年创新和发展,已成为嘉兴和浙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高科技研发输出基地。“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平台。”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说,对原本缺院少校的嘉兴而言,中科院前来布局设点,带来了高端人才和高新技术集聚,从而加快推进嘉兴从投资带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中科院在全国布点的近20个技术转化中心,中科院嘉兴中心的各项主要指标均遥遥领先:连续3年每年转化项目超过100个,累计服务当地企业465家,年转化新增产值达116亿元。
作为6年前中科院在国内布点的第一家技术转化中心,中科院嘉兴中心已有上海微系统所、物理所、声学所等14所中科院研究所前来入驻,500多名全职科研人员中,博士、硕士各百名,其中还包括院士。
中科院嘉兴中心的科研成果转化率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立“试验田”——中科院嘉兴中心把创办的18家企业设为中试基地,从实验室里做出的样品,都要在这里经过反复改进后变成成熟的产品,再“拷贝”给企业。这样,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既有操作性,又规避了风险。
被称为光伏企业“装修工”的物理所高工马恩高,针对前几年嘉兴一些服装、经编生产企业转型发展的要求,上门提供从生产线设计、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培训等“一条龙”服务,先后培育了8家光伏企业,从而助推了嘉兴太阳光伏产业的发展。去年,嘉兴该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其中这8家企业就达40多亿元。
“围绕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初步建成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平台,是中科院嘉兴中心立身之本。”一直推动该中心建设的嘉兴市副市长柴永强强调。在没有任何模式借鉴的背景下,中科院嘉兴中心引入当地民营企业合作共建和构建技术转移平台等方式,逐步形成“实验室—中试孵化—产业化推广—生产基地”创新链,具备了成果二次开发、实现工程化和产品化的能力。
中科院嘉兴中心以每年保持60%以上的项目来自于企业,来实现面向企业的技术转移转化,逐步形成了“面向市场+企业参与+产业化推进”的可持续项目开发机制。
向市场要项目,最大程度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是中科院嘉兴中心与当地企业的契合点。中心每年有60%以上的项目直接来源于当地企业,逐步形成“面向市场+企业参与+产业化推进”可持续的项目开发机制,使中科院研究所的核心技术和成果,通过中心平台的转移转化向嘉兴、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源源不断地输出和扩散。
中科院嘉兴中心新能源、新材料项目迅速产业化,形成了以光伏、风电、生物质能、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等一批成果转化,孵化了新一批产业标杆企业,带动相关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在嘉兴科技城的集聚。以项目拉动企业投资4.1亿元,全年实现项目产业化产值14.38亿元,为嘉兴当地企业的产业升级换代注入了强劲的创新要素和发展活力。
在科研成果转化中,中科院嘉兴中心推行了项目核心团队现金入股制,目前入驻中心的每个创新团队其核心科研人员都有现金入股,累计现金入股3200多万元。“与技术入股相比,此举更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实现创新创业相结合。”中科院嘉兴中心主任陈秋荣说。
嘉兴中科亚美合金技术有限公司近来备受业界瞩目。这家由上海微系统所6位科研人员与嘉兴当地政府、企业合资的公司,短短几年就在镁合金材料的表面处理、成型技术上取得突破,产品比铝合金轻三分之一。眼下,法国高铁、高端电脑和手机都穿上了该公司提供的镁合金“外衣”,国内多家企业要求与之技术合作。
“正是有了中科院做后援,才有了公司产品的不断更新。”浙江中达轴承有限公司的企业负责人非常满意。据介绍,该公司5年前还是一家年产仅3000万元,缺少技术、依靠贴牌生产的初创企业。中科院嘉兴中心入驻企业后,对准企业的产品订单和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开发了20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使企业的产品用在了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去年销售收入高达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