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麋鹿对千年前捕食者存“记忆”

发布时间:2011-12-02 【字体: 】【打印】 【关闭
通过回放捕食者的声音和展示捕食者影像图板,中科院动物所野生动物与行为生态研究组研究人员近日发现,麋鹿对它们历史上曾经的捕食者依然存有“记忆”。
 
在捕食者—猎物生存竞赛中,猎物在听觉、视觉和运动等各个方面进化出逃避捕食者的行为对策。以往研究表明,捕食者的消失可导致猎物反捕食行为的快速丢失,相反的观点认为捕食者消失后猎物的反捕食行为不会立即消失。“多捕食者假说”解释为,现存的捕食者使猎物对历史上其他捕食者的痕迹(声音、图像等)仍会发生行为反应。而“隔离时间”理论推测,与捕食者隔离的时间越长,猎物的反捕食行为就消失得越彻底。
 
麋鹿已有一千多年的圈养历史,是研究猎物长时间与捕食者隔离后的行为反应的理想模式动物。动物所研究人员发现,麋鹿对历史捕食者的声音和图像表现出恐惧与警戒反应。而且,麋鹿对老虎吼叫声和影像图板的警戒反应最强。研究者推测,虎可能是早期麋鹿的重要捕食者。 此项研究结果证实猎物的反捕食行为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递给后代,并为“多捕食者假说”和“隔离时间”理论在解释反捕食行为丢失问题上的分歧提供了证据。该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