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分院科技工作者闪耀科技红毯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3-05-23  |  【打印】 【关闭

  

  上海分院科技工作者闪耀科技红毯

  520日,2023年上海科技节拉开帷幕。作为每年科技节启动仪式的第一站,“科学红毯秀”再一次成为了公众焦点。清晨,北外滩黄浦江畔的红毯上,34位来自各领域的科学家代表们手持鲜花,在众人的掌声中,步入启动仪式主会场——世界会客厅。今年的科学红毯群星闪耀,其中中国科学院的身影分外亮眼,由两位中科院院士领衔,来自上海分院系统9个研究所的10位中科院人亮相红毯,展示着中科院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是药物化学家。他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和化学信息学研究。进行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关系的研究,有活性的有机小分子结构预测和设计等工作。作为老一代科学家,他勉励大家“科学总是一代一代发展,让后辈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续向前攀登。”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韩斌是作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完成了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综合分析,开创了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体系,系统研究了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过程,发现并鉴定了多个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为水稻遗传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韩斌表示“做基础研究要做最前沿的东西,用一生来穿透一个科学问题,那就必须要很专一很纯粹。”

  中科院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玲玲研究员是生物化学家,她带领团队创建了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研究技术体系,在揭示其生成规律、作用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开拓了该研究领域的新方向。她认为“科学探索都是曲折中向上发展的,要有不断探索的勇气,要有面向未知仍然不畏惧的一种态度。”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胡金波是氟化学领域的专家,他提出了"负氟效应"新观点,并带领团队深入研究了对“负氟效应”的系列调控策略,发展了多个原创性氟化学合成试剂和反应,其中两个试剂被国内外同行广泛称为“胡试剂(Hu Reagent)”,他经常对研究生说的话是“科学家要敢于去做无人区,宁可要光荣的失败,不要平庸的成功。”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脑虎科技创始人陶虎研究员,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生物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围绕脑机接口、生物存储、智能传感器和植入式医疗器械等方面的研究,创造性地将蚕丝从传统纺织材料转化为新型医用和信息功能材料。他谈到“做科研和做产业化要求不一样,希望能做出来一些能够在人类历史上颠覆性跨越性的技术。”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俞文杰研究员,主要从事基于SOI的高迁移率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导团队实现了国产商用300毫米大硅片零的突破。他说“集成电路产业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国家既然有这样一个需要,我们从业人员就应该挺身而出去做,我们不做谁来做。”

  今年的科技节,由上海分院系统的4位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工匠团队”首次亮相红毯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副主任、光束线运行负责人祝万钱,他负责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光束线工程实施,保证了各实验站的光束要求;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氢原子钟团队负责人蔡勇,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的氢钟为北斗、探月等国家重大专项提供高精度时间基准;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神光Ⅱ设施激光参数测控负责人杨琳,她先后参与多个高功率激光装置研制,保证超强激光装置的平稳运行;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卫星总装技师许国平,他先后参与了墨子、神舟七号伴星等多颗卫星总装试验发射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创新需要各领域科技工作者全链条、全方位地参与,这些科技工匠默默无闻,却扎根科技工作一线,守正创新、攻关不停,用责任和担当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重大使命。上海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聚焦主责主业、狠抓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作用,深入参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