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系统 | 沪区党委 | ARP系统登录 | 邮箱登陆 | 内网登录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创新文化 > 创新案例
  1.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深化院地合作,建设创新型城市
  2. 创新平台建设:“嘉兴模式”的启示
  3. 加强所际合作:强强联合,自主创新
  4.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心系国家需求,立足自主创新
  5. 重大项目组织:发挥骨干引领作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嘉兴模式”的启示
 
  一端是乌黑的散发着恶臭的沼液,一端是清得看得到底的清水,很难相信,应用一项科学技术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经过近两个月的试验,中科院嘉兴中心章俭博士的生物活性陶瓷治理猪粪沼液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这个曾经让当地群众十分头痛的猪粪沼液排放污染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
  废旧轮胎打碎,提炼后可再次利用,回收的汽车尾气可转化成空调……近年来,中科院嘉兴中心研发了许多“变废为宝”的节能减排科研成果,不少还与本地及周边企业结成了“亲家”,取得了明显效益。
  都说科技成果转化难,可中科院嘉兴中心却独辟蹊径,从2004年底起步,到去年已有17个项目开始走出实验室,真正实现了产业化,另有50多个项目和新产品成了当地企业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在过去四年时间里,曾先后3次视察中科院嘉兴中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前不久在视察时高度评价说:“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嘉兴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成绩应充分肯定。”
  中科院嘉兴中心能走通这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蹊径”,关键就在于建立合适的制度,解决了科研人员的身份和权益归属。中心主任陈秋荣博士告诉记者,科学家搞成果转化,最怕弄成“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研究所觉得你在用所里资源谋私利,而合作者又觉得你心属两头,一旦有风险就脚底抹油。然而,刚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技术,就如刚开始学步的婴儿,又的确非常需要科研人员“母亲”的扶持。
  哪些实验室技术更能赢得市场?路甬祥院长早在嘉兴中心建立之初就这样定位:“以项目为切入点,以企业投资为主体,以为地方经济产生新增产值为目标”。响应企业的需求,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让嘉兴中心的技术成了实实在在的“点金棒”。
  其实,在落户嘉兴不到四年时间里,中科院嘉兴中心不但引进了12家分中心,无论是平台规模、研发力量、结合企业成果转化项目数量与质量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全国保持绝对的领先地位,被称为中科院院地合作的“嘉兴模式”。
  在刚带着12个分中心、13个实验室和三个测试中心等丰厚“家当”,正式搬进了位于嘉兴科技城的3万平方米新家的疲惫和喜悦,陈秋荣思路还是那样清晰:我们过去的成功就在于:科研以市场为主导,把成果做到成熟的产品,让科研人员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是“三个创新成就了嘉兴中心的今天”,他强调。
  陈秋荣介绍说:嘉兴中心作为一个新型平台型创新载体,始终坚持“探索”和“创新”,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多元化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是做得不错的。”
  市场需求决定科研项目。以市场为主导改变了科研人员的思维。嘉兴中心的评价标准不是各分中心每年发表多少论文,不是获得多少项国家奖,而是看他们为当地企业做了什么,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了什么。这样的评价标准决定了分中心再也不能闭门搞科研,而是必须主动承接市场,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科研创新。
  思维转变的结果是带动各分中心的科研成果和当地企业相互融合。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科研创新,科研成果要得到企业的认可,成为嘉兴中心科研人员的新理念。一组数据可以表明这个明显的变化:2005年,中心的37个科研项目全部来自于中科院;2006年,中心的70多个项目,有20%至30%的项目来源于嘉兴当地的企业;2007年,在155个项目中,来源于企业需求的项目数达到了83个,超过了50%。
  公司化管理模式也加速了思维的转变。各分中心均成立了产业化公司,这些需要自我造血、自主发展的公司,提供的成果只有受到市场的欢迎才能够继续生存。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各分中心通过项目转让、技术输出和技术服务,基本实现了自负盈亏、初步立足的目标。
科研成果做到成熟产品。从实验室99%的失败、1%的成功做到生产产品过程中99%的成功、1%的失败,就是把科研成果做到成熟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本来是实验室的短腿,但是嘉兴中心则通过工程化和中试放大,把这条短腿变成了中心的优势。
  在上海分院科技合作处处长蔡澎博士看来,实验室的很多成果只有经过多方面改进,进行中试放大,才能够判定是否符合产业化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引进新产品的积极性。”
  嘉兴中心主动承担起产业化的风险,通过工程化的中试放大,从而减少企业投资风险。
  中科院理化所研发的一种环保胶水,实验室中生产几十公斤后,显示胶水的抗氧化性、牢结度等指标均很好。嘉兴中心把胶水的生产量放大到半吨后,这些胶水被应用到嘉善县的一家工厂。企业在使用中发现,使用这种胶水时,产品黏合的时间从15分钟增加到45分钟,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的进度。
  中科院嘉兴中心综合部主任尤建宏说,这个成果假如没有经过中心的工程化过程,直接被企业引进,那么失败的风险就会全部由企业承担,现在有了中心这个中介,企业从中心引进新成果的风险被降低到了最低程度。
  如今嘉兴中心的科研成果成为企业家眼中的“财神爷”。物理所分中心的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已成功转让,并推动项目在7家企业孵化出十多家科技企业,累计吸引企业投资2.65亿元,带动了一个光伏产业群体的发展,不到两年时间实现产值近4亿元。嘉兴中达自润滑集团引进了润滑技术分中心开发的聚合物复合滑动片后,年产值从原来的3000万元增加到了1.6亿元。
  风险共担赢得创业活力。在嘉兴中心,科研人员通过现金入股获得科研成果的经营权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据初步统计,目前嘉兴中心50%项目的产业化都有核心科研管理团队的个人出资。“通过这个方式,企业和科研人员成为利益共同体,双方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之中。”陈秋荣说。
  共同出资,首先解决了投资者对科研人员的信任问题。一位与中心合作了两年的企业家说:“科研人员自己都敢投钱,这就说明他对自己的项目很有信心,我们投资的时候顾虑就会少许多。”双方的信任建立后,合作洽谈的周期也将大大缩短。陈秋荣说,中心有一个项目,从项目洽谈到企业投资,只用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而这个过程原本或许要三年的时间。
  实践证明,这种风险共同承担的机制,不仅减轻了刚刚成立高科技公司短期内消化无形资产的压力,而且使项目成果更有生气,较快地实现产品销售并产出经济效益,同时确保项目转化率和成功率的提高。短短的几年,各分中心快速启动和推进一批产业化项目,如:中科院嘉兴中心依托无线传感网技术,承接了浙江首条高科技"数字航道"--京杭运河嘉兴段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在嘉兴水上指挥中心就可以全程掌控航道动态信息。由嘉兴科技城、嘉兴民企和技术研发人员等共同投资500万元的“镁合金新型合金材料”项目,以中科院嘉兴中心为成果转化平台,建成了嘉兴首个3C镁合金表面处理生产线,为“摩托罗拉”等国际IT和汽车企业生产配套产品,3年内达到年产80万件3C镁合金制品生产能力,在嘉兴建设年产值超亿元的镁合金生产示范基地。
  兰州化学物理所入驻中科院嘉兴中心后,引入了一名院士和一批研究员,与嘉兴中达自润滑轴承生产企业合作实施了“自润滑双金属复合轴承”等3个产业化项目,帮助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建立高水平产品检测线,提升产品档次,使这家原来年产值3000万元、靠生产传统轴承贴牌出口的中小企业,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目前,该企业显示了较好的自主创新势头,开发的多项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很快就在欧美市场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去年产值已超过1.4亿元。
  由润滑技术分中心开发的、与海宁太阳能产业基地配套的“微波化学用于废旧聚酯回收的高值化再利用技术”项目已建成投产,可望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由声学所分中心开发的、与嘉善电声产业基地配套的"蓝牙耳机生产技术"项目,目前已与嘉善一家骨干电声企业合作,开发出了新一代自主知识产权的蓝牙耳机样品,即将开展项目中试,该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亿元。
  这些高水平的产业化项目,引领企业驶入自主创新“快车道”。
  由于煤、电、水价格不断上涨,降耗减排任务紧跟而上。近年来,社会和企业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压力。中科院嘉兴中心等科研机构纷纷加大了节能减排的科研、转化力度,为企业量身定做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科技引擎”作用。应用化学分中心为嘉兴金禾化工公司“量身定做”了“流反应器技术在对羟基苯甲醛生产中的应用”项目,使该企业车间废水排放总量减少90%、生产成本降低15%。
  广州化学所的环保技术“改性聚丙烯酰胺絮凝剂”转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浙江小企业后,当年就实现销售1300万元。因产品畅销市场,企业又新征土地5亩,开始了项目二期的自动化生产线建设。从建立到去年年底,中心帮助嘉兴及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实现新增产值2.5亿元。
“中科院嘉兴中心还将发挥优势对准嘉兴乃至浙江的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开发和推出新项目。”陈秋荣信心满满,“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国家技术转移战略中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技术研发和转移平台。”
  我们坚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版权所有 中科院上海分院 技术支持:上海中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 05000140号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Branch